住建部部長姜偉新:讓更多人實現(xiàn)住有所居的夢想
來源:中國青年報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住有所居、安居樂業(yè),不僅是人民群眾的美好愿望,也是政府應當承擔的公共職責,姜偉新表示,一方面要促進商品房市場平穩(wěn)發(fā)展,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為實現(xiàn)“住有所居”做出不懈努力。

住建部部長 姜偉新
他的每一次亮相都備受矚目,因為人們總想從他的言行中探詢房價漲跌的信息、住房保障政策的方向。
也正因為背負著住房保障和樓市穩(wěn)定的雙重職責,他顯得格外謹慎,“多做少說”是他一貫強調并踐行的信條。
姜偉新,這位與共和國同齡的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部長,作為住房制度改革的親歷者與決策者,他堅定地表示,中國住房制度市場化是必然的選擇,要為更多人實現(xiàn)“住有所居”的夢想做出不懈的努力。
“推行住房貨幣化,我和大家一樣有個心理轉變過程”
大學畢業(yè)后的集體宿舍生活,雖然已經(jīng)過去35年,但在姜偉新的腦海中,依然歷歷在目,因為它承載著姜偉新對于住房曾有過的青春記憶。
“1974年我從北京大學畢業(yè),住的是兩人一間的單身宿舍。我記得,同住的伙伴如果有結婚的,一般情況下,單身的那個就要想辦法擠到別的宿舍,或者在各個宿舍‘打游擊’。結了婚的年輕人從住集體宿舍到兩家合住一套房再到分上一居、兩居,總之要經(jīng)歷一個漫長的等待過程!
計劃經(jīng)濟時代,我國實行的是福利分房制度,在這種按級別、工齡、年齡、有無住房等一系列條件進行分配的制度下,姜偉新和同時代的人們一樣,唯一的選擇就是排隊等候。
1998年,國務院發(fā)出通知,要求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這對習慣于排隊等候分房的中國人來說,是一次強烈的心理沖擊。從此,人們要從自己腰包里掏錢買房子,不僅要考慮房子的價格、位置,還要為房子今后的升值貶值操心。
那年,姜偉新已任國家計委投資司司長。他說:“當時我已經(jīng)住上了一套4間的房子,但是按照規(guī)定,已經(jīng)分配的房子也要掏錢買回來。對于推行住房貨幣化,我和大家一樣,心理上有一個轉變的過程。不過,我的這個轉變過程要比別人短一些,因為我本身就是制定這項政策的參與者!
如今,在回顧中國住房制度改革的歷史時,1998年作為一個標志性時間節(jié)點鐫刻在人們記憶中。事實上,中國城鎮(zhèn)住房制度改革的序幕自1980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批轉全國基本工作會議匯報提綱、正式提出實行住房商品化政策時就已徐徐拉開。
經(jīng)過20多年的住房制度改革,我國城鎮(zhèn)居民住房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從面積小、條件差、無產權逐步走向住房設施齊全、擁有產權。城鎮(zhèn)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1978年的6.7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的人均建筑面積28平方米。
姜偉新深有感觸地說:“這個變化,不僅是住房面積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體制機制的轉變!
隨著住房市場化改革的深入,目前中國城鎮(zhèn)商品住房的比重已達80%左右。姜偉新表示,國內外經(jīng)驗表明,市場機制可以較好地適應不同家庭的多樣化住房需求,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他說:“盡管現(xiàn)在商品房市場出現(xiàn)部分地區(qū)房價快速上漲,供應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但是住房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
“每次看到困難群眾的住房條件,就覺得肩上的擔子又重了一分”
對于奉行“多做少說”的姜偉新而言,不管平日里有多忙,他一年總要安排4至5次到基層調研的時間。
擔任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部長以來,黑龍江、寧夏、福建、湖南、山東、內蒙古等地都曾留下他的足跡。每每看到群眾住房困難的場景,就像有一塊巨石壓在姜偉新的心頭,讓他久久不能釋懷。
他說:“看到有的群眾住在解放初期建造的房子里,沒有上下水;有的住在筒子樓里,用水、上廁所都要到樓外面;還有的房子,因為雨水常常漫到屋內,住戶把第一道門檻和第二道門檻砌得非常高。每次看到困難群眾的住房條件,就覺得肩上的擔子又重了一分!
住房保障,在姜偉新看來,是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的第一任務。2007年,姜偉新剛到建設部任職時就曾說:“建設部門要切實關注中低收入家庭改善住房條件的需求,采取切實的措施,抓出成效。這也是我到建設部工作后重點思考和推進落實的一個重要問題!
就在那一年12月,一個名為建設部住房保障與公積金監(jiān)督管理司的機構就從原有的住宅與房地產業(yè)司分離出來。2008年,國務院進行機構改革,撤銷原建設部,組建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
姜偉新說:“從1952年開始,我們部的名稱幾經(jīng)變更。從最初的建筑工程部到如今的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特別是新一輪機構改革,充分體現(xiàn)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百姓住房問題的關心。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第一位的任務就是住房保障。”
事實上,隨著住房制度改革的推進,人們逐步認識到,要想實現(xiàn)“住有所居”的目標,僅靠商品化是不夠的。解決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要另辟蹊徑。
姜偉新說:“人們對保障房也有一個認識的過程,各級政府要大量投入,若干鼓勵優(yōu)惠保障房建設政策的制定實施,也要牽扯到各方利益。另外,保障的形式也一直在爭論!
2007年國務院出臺《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提出把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作為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職責,住房保障范圍、保障標準進一步明確,住房保障制度建設進入建立、完善和有序發(fā)展的階段。
姜偉新表示:“保障房、商品房缺一不可。少部分是保障房,大部分是商品房。二者是相互影響的。市場化推進得越快,就越彰顯出保障房的必要性,F(xiàn)在政府財力大幅度提高,也有能力為低收入群體解決居住問題!
“我能感受到大家對我的期望,因為有了這樣一段經(jīng)歷,期待我能做得更好”
住房,既有商品屬性,又有社會屬性,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特別是在我國進入城鎮(zhèn)化快速發(fā)展的階段,住房矛盾愈加凸顯。
作為房地產業(yè)的主管部門領導,姜偉新坦言:“我們部兩個任務,一是搞好住房保障,一是會同有關部門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wěn)發(fā)展。但是很難!
然而,人們對他寄予厚望。有輿論評價他說:既有宏觀視野,又有實踐經(jīng)驗。這樣的評價基于他的個人經(jīng)歷。
一方面,從原國家計委投資司科長直至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長期在宏觀經(jīng)濟部門工作,期間曾到香港考察過住房政策;另一方面,他還有過7個月的“開發(fā)商”經(jīng)歷,1988年作為青年干部被原國家計委派到華聯(lián)房地產開發(fā)公司擔任常務副總經(jīng)理,目的是學習市場經(jīng)濟。
姜偉新說:“記得我當時經(jīng)手兩個房地產項目,成功了一個,失敗了一個。的確是在市場經(jīng)濟的海洋里喝了一口水。”
上任之初,有南方媒體報道過他的個人經(jīng)歷,姜偉新說:“我能感受到大家對我的期望,因為有了這樣一段經(jīng)歷,人們認為我這個人對房地產市場還是多少有些了解的,期待我能做得更好。”
人們有理由這樣期待,因為今天的中國房地產市場,不僅影響著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牽動著千家萬戶的喜怒哀樂。
自1998年我國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市場在住房資源配置中的基礎地位開始形成。房地產業(yè)很快扮演起拉動消費的重要角色。但是到了2003年以后,部分地區(qū)同時面臨商品房價格上漲過快、結構性問題凸現(xiàn)等問題。飛漲的房價,已成為百姓不堪承受之重。
對于2009年新一輪房價上漲的原因,姜偉新認為,既有剛性需求增加,也有土地供應、開發(fā)、管理和資金供應的問題。
作為房地產行業(yè)的主管部門,如何看待房價的漲跌呢?姜偉新說:“住房商品化以后,客觀上很難避免價格的波動,我們希望商品房的價格保持一個平穩(wěn)的狀態(tài),升也不要升得太多,降也不能降得太快!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住有所居、安居樂業(yè),不僅是人民群眾的美好愿望,也是政府應當承擔的公共職責,姜偉新表示,一方面要促進商品房市場平穩(wěn)發(fā)展,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為實現(xiàn)“住有所居”做出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