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媒體報道,沈陽綠島體育中心曾經擁有亞洲最大的室內足球場。如今,這個投入約8億元、使用壽命不到10年的體育場被爆破拆除。據(jù)知情人介紹,僅爆破這個體育場的費用就在300萬元左右。
沈陽綠島體育中心如此“夭折”,令人唏噓。“綠島之殤”是規(guī)劃之亂,以及公共財政的巨大浪費。與之前建了又拆的“短命建筑”相比,綠島體育中心雖然算不得極致,但又一次警醒世人。遏制拆了建、建了拆的隨意行為,離不開“政績考量”與“利益追求”的拷問。如何讓此類“短命建筑”的悲劇不再上演,成為當前必須正視的現(xiàn)實課題。
如今,類似于沈陽綠島體育中心的短命建筑頻現(xiàn):2007年1月,曾經的西湖邊最高樓浙江大學原湖濱校區(qū)3號樓被整體爆破,建成僅13年;2010年5月,位于北京建國門黃金地段、建成剛20年的地標凱萊大酒店宣布將停業(yè)拆除……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而與亮麗景觀相伴的,卻是高樓大廈出人意料的“短命”。據(jù)沈陽媒體報道,綠島體育中心被拆除之后,它的舊址將用于商業(yè)地產開發(fā)。對于綠島體育中心被拆除的消息,一名沈陽市民在電話中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不解,“當初耗資巨大興建這座亞洲第一的體育場,僅使用8年多就被拆除,那么當初是誰、是哪個部門批準規(guī)劃建設的?現(xiàn)在,又有誰來承擔體育場一建一拆造成的社會資源巨大浪費的責任?”“青壯年”建筑頻繁“非正常死亡”,是我們造不出高質量的建筑,還是因為城市化的需要?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范柏乃說:“中國人均可利用資源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資源緊張。與此同時,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財政’和個人‘政績工程’的強大利益誘惑下‘敢下狠手’,不斷拆新建新,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蔽覈刑幱谏鐣髁x初級階段,經不起這樣的折騰和耗費。因而,加強公共財政的績效審核,強化權力監(jiān)督制約,顯得尤為關鍵。
記者以為,導致“短命建筑”大量出現(xiàn)的深層原因,是我國城市規(guī)劃的價值觀問題,F(xiàn)在GDP儼然成為衡量社會發(fā)展的最重要的標準。在此情況下,城市規(guī)劃也就按照短期經濟利益頻繁變動。另外,規(guī)劃法的嚴肅性不夠,行政權力及長官意志的膨脹和無約束,也是中國建筑“三十而夭”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為了GDP增長,為了提升政績,在城市鄉(xiāng)村大拆大建。城市的魅力來自于歷史文化的積淀,而不是GDP指標,或成片的花園洋房。其實,如何避免城市規(guī)劃短期性和隨意性,讓城市規(guī)劃真正科學、剛性、長遠起來,更是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城市要建設,舊區(qū)要改造,但這與保護文物古跡并不矛盾。國外就有很多這樣成功的范例,比如法國的巴約納的舊城改造中拆除的只是一些建筑質量比較差的房屋,但對其他有歷史價值的建筑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進行維修,整治出具有傳統(tǒng)氛圍的街坊院落、小型廣場等公共空間,根據(jù)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要求,適當加建部分必要的使用空間,比如保留了一段殘留的羅馬時代的城墻,并有機地融合在改造過的建筑主入口,將原有精美的樓梯保留并移位。巴約納舊城改造工程創(chuàng)造了健康、宜人、優(yōu)美的居住環(huán)境,同時也恢復了舊城原有的傳統(tǒng)建筑風貌和歷史價值,使之成為吸引居民回遷的重要因素。
建筑是有記憶的,城市也有記憶。希望我們不要用商業(yè)手段或所謂的“政績”去抹殺了這些記憶。建設城市不能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場”,因為城市本質上都是人文城市。城市經濟增長也許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還可能實現(xiàn)“跨越式”的發(fā)展,但是人文特色卻是永遠不可“跨越”的。